栽培方式 在栽培方式上,我们可以进行室内床栽,也可以在室外或田间进行畦栽,这两种栽培方式在管理要求和产量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室外畦栽的生产成本低,管理上也比较方便,所以,室外畦栽是目前我国人工栽培大球盖菇的主要方法,通常是采用阳畦进行粗放式裸地栽培,虽然并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但是栽培场地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对栽培场地是如何要求的。
栽培场地的选择及整理
我们要选择避风向阳的场所来栽培大球盖菇,切忌选择低洼和过于阴湿的场地。
在水源方面,我们应选择近水源,而排水又方便的地方。因为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但雨季又需要及时的将水排出。
在土壤方面,要求选择土质疏松肥沃,而富含腐殖质的土壤做为栽培大球盖菇的场地。
整地作畦
在秋收完成以后,要先将土地上的杂草锄掉,注意,杂草可以铲除后翻越到土壤中进行腐烂,这样,能成为大球盖菇生长的绝好养料,据试验证明,它们比肥料更加有效,加入氮肥或磷肥等反而会影响到它们的生长发育。锄草完成以后,放置10天左右,就可以起垄了,垄的宽度大约为60--80厘米,垄高以25厘米为佳,长度不宜太长,以便于水分的管理,通常,以40米左右为佳,垄与垄之间要留出宽35厘米的作业道。垄起好后,要用锄头将垄面整平,然后,还要在场地四周开好排水沟,以利于水源的流进或排出,沟深大约为40--50厘米。接着,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工作了。
场地消毒
我们可以用氧化乐果800倍稀液均匀的将栽培场地喷洒一遍,如果选用山地作菇场,还必须喷洒灭蚁灵或白蚁粉800倍稀液进行灭蚁处理。消毒工作完成后,将栽培场地放置3--5天,就可以使用了。
栽培方法
播种前,要将土壤湿度保持在80%左右,简便的测定方法是用手抓一把土,用力攥一下,土壤会变成团状,扔到地上,土团没有散开就说明土壤的湿度合适,在播完种以后就不用进行灌水,否则,就要对栽培地进行灌水。
下料播种
我们将培养料均匀的撒在垄面上,下料的厚度大约为5--10厘米,下料完成后,将垄面整平就可以进行播种了。
播种时,要将菌种掰成块状,通常以鸽蛋大小为好,将菌块均匀的撒在培养料上即可,数量以每平方米500克为佳,播种完成后要进行覆土,用锄头将垄底部两侧的土壤覆盖到菌种上面即可,覆土厚度以5厘米左右为佳,覆土一方面可以促进菌丝的扭结,另一方面能对保温保湿起到积极作用,覆土完成后,我们把准备好的稻草覆盖到垄面上,覆草量以将垄面完全覆盖为标准。这样,即可以锁住水分,还能起到保温的效用。
灌水
根据播种前对土壤湿度的鉴定,对于土壤湿度达不到80%的栽培地,我们要进行灌水,挖开排水沟,让水流沿着沟流到垄与垄之间的作业道内即可,水位要控制在2厘米--3厘米之间。
大约5天后,菌种就会萌发并开始吃料。这时,就随着进入下一个管理阶段了。
发菌期的管理
这一时期大约需要30天的时间,只要控制好水位,它们就可以正常的生长发育。
水位调节
大球盖菇在菌丝生长这一阶段,要求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70%--75%之间,在实际生产中,我们都是通过菇床内的水位来进行调控的,通常,菌丝长出的前20天一般要将水位保持在5厘米左右,待菇床上的菌丝量明显增多,占据了培养料的1/2以上时,我们就要将水位提升到8厘米左右的高度了,期间,我们要经常进行巡视检查,如果发现菇床表面的稻草干燥发白的话,就要及时的调节水位。注意,菇床内水位一定不要超过10厘米,否则会造成菌丝衰退,影响出菇质量。因此,碰到下雨天气的话,我们还要及时开沟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
菌丝经过约30天的生长后,就可以出现菇蕾了,这时,也就进入下一时期的管理阶段了。
子实体形成期的管理
从床面现蕾,即露出白点到子实体成熟大约需要15天的时间,这时管理工作的重点是翻动稻草和水位的调控,下面就分别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翻动稻草
床面上出现菇蕾后,我们要经常翻动覆盖在床面上的稻草,以加强子实体的通风透气,在管理过程中,要轻拿轻放,特别是在床面上有大量菇蕾发生时,以防止碰伤小菇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水位调控
大球盖菇在出菇的这一时期,要求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保持在95%~98%。这就要求我们将作业道内的水位保持在15厘米以上,最高不能超过20厘米,以避免水浸泡到菇体,影响产菇的质量。同样,在雨后要及时开沟排水,控制水位。
大球盖菇出菇的适宜温度为3~25℃,当温度低于0℃时,它们会停止出菇,但不会被冻死,在温度适宜时,它们又会继续出菇。
病虫害防治
大球盖菇的抗逆性较强,从近几年的推广情况来看,尚未发生过危害大球盖菇生长的病虫害,但是为了预防蚂蚁或老鼠的破坏,我们可以在提升水位时撒入灭蚁灵,让其随水流一块进入栽培地,数量以每亩500克为佳。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菇场最好不要连作,以降低害虫卵的基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