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种子萌发出苗后,需要经过一定程度和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在来年春天,使发育继续进行,形成结实器官。否则,植株只能停留在分蘖状态。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春化现象。 根据不同品种通过春化的适宜温度与时间长短的不同,大致可划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等三种类型。
冬性品种通过春化的适宜温度为0-3℃,需35天以上。这类品种对温度反映敏感,如温度过低,春花速度缓慢,温度过高又不能完成春化。冬性品种未经春花处理,春播不能正常抽穗。
半冬性品种通过春化的适宜温度为0-7℃,需时15-35天。半冬性的品种未经春化处理春播时,一般不抽穗,即使能抽穗也会延迟并参差不齐。
春性品种对温度反应不敏感,通常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美方春播品种,其春化适宜温度为5-20℃,需要5-15天,用于北方春播能正常抽穗。另一种为南方秋播品种,春化适宜温度为0-12℃,需要5-15天。小麦从种子萌动到整个分蘖期间,只要温度适宜,都可以感受春化作用。比如,将萌动的冬性小麦种子放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人工春化处理后春播,或在冬前平均气温3-4℃时播种,春季出苗后均能正常抽穗结实。
而冬性品种适时秋播时,由于当时平均气温较高,种子萌发出苗后,小麦生长点不能立即感受春化,只有当夜间温度低于7℃时,春化过程才能开始。当日平均温度降至0-5℃左右时,最适春化过程完成。冬性品种的春化过程,也正是小麦形成根、叶、茎、蘖的时期,当春化过程完成后,小麦的叶原基、分蘖原基和原始茎节的数量也分化完毕。因此,春化过程的长短是决定叶片、分蘖数量的重要时期。
一般,春化过程长的冬性品种的叶片数和单株分蘖数比春化作用短的春性品种多,所以,凡有利于延长春化过程的因素均可促进单株分蘖数的增加。
处于春化时期的冬小麦,能忍受-20℃以下的低温,一旦通过春化而进入光照时期抗寒能力则大为降低。例如:半冬性品种播种过早,或春性品种在冬性品种适期内播种,往往越冬前就完成了春化,抗寒性下降,造成越冬期死苗。
小麦在通过春化后,如果适宜则可感受光周期。小麦是长日照作物,需要每天的日照大于一定时数才能抽穗开花。通常又细分为反应敏感型、反应迟钝型和反应中间型三类。
反应敏感型的小麦要求每天日照时数大于12小时,历时30-40天,才能完成光周期发育。冬性品种一般属于此类。此外,部分春性品种也属反应敏感型,但只需12-15天即可通过光周期。
反应迟钝型的小麦只要每天日照时数在8-12小时,即可感受光周期。不因光照时间长短而有明显差异。通过光周期也只需10天以上。春性品种一般属此类。
反应中间型的小麦每天光照达12小时就可以进入光周期。一般24天左右即可。半冬性品种多属此类。
光周期的长短又与温度条件有关,温度在20℃左右时,完成光周期反应最快。温度低于10℃或高于25℃时趋向缓慢,温度低于4℃以下基本停止。
冬小麦对光周期的敏感期,一般从春季返青开始至拔节前结束,凡是开始拔节,就标志已经完成光周期的发育。这一时期是决定小麦穗数和小花数的重要时期。
小麦产量的形成既是有序的,又是有重叠的相互衔接的过程,生产上为了管理方便,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
从出苗到穗分化之前是营养生产阶段,主要形成并决定单位面积上的基本苗数和分蘖数,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穗率,所以这一阶段是对单位面积穗数起决定作用的时期。
从穗分化至抽穗开花时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也是最后决定每株穗数和每穗可育小花数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一阶段是对产量形成影响最大的时期。它不仅决定了穗数,而且为穗粒数奠定了基础。
小花开花后进入了生殖生长阶段,这一时期决定了每穗粒数与籽粒的储藏能力和粒重。是产量形成的保证时期。
小麦的产量因素正是在整个生育期中一步一步形成的,在生产管理中,也必须分阶段控制,实现阶段目标,这样才能逐步向总目标逼近,最终获得小麦稳产高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