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技术的要点包括五个方面: (1)品种选择技术
选用综合抗性强的品种,按照小麦品种类型,建立高产优质、抗病虫的群体结构。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基本苗15万~18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每亩基本苗12万~15万;分蘖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每亩基本苗8万~12万。
(2)产地环境条件及小麦秸秆免耕、玉米秸秆旋耕还田的地力培肥技术
按照NY/T851?2004《小麦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标准的规定,选择产地环境。采用小麦秸秆免耕还田,玉米秸秆旋耕还田方式实施多年连续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精量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
根据土壤肥力基础精确施用氮、磷、钾、硫肥。超高产水平条件下,每亩生产小麦600千克,每亩总施肥量:纯氮16千克、五氧化二磷7.5千克、氧化钾7.5千克、硫4.5千克;高产水平条件下,每亩生产小麦400~500千克,每亩总施肥量:纯氮12~14千克、五氧化二磷5~6.2千克、氧化钾5~6.2千克、硫4.5千克;中产水平条件下,每亩生产小麦300~400千克,每亩总施肥量:纯氮1~14千克、五氧化二磷5~7千克、氧化钾5~7千克、硫3千克。提倡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4)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与生态控制相结合的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和高效低毒选择性杀虫剂,施药时间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控制适宜的益害比。小麦播种前选用含戊唑醇杀菌剂和对地下害虫高效、易降解的杀虫剂的种衣剂,如14%纹枯灵小麦种衣剂包衣;按照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标准,适时防治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和麦蚜、黏虫、红蜘蛛等虫害。于冬前小麦分蘖期或返青期,选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防治双子叶杂草,用3%世玛乳油防治单子叶杂草。
(5)节氮降污水肥耦合技术
改传统栽培中氮肥全部底施或底施比例过大(底追比例为1∶0或7∶3)为减少底施氮肥用量,加大追施氮肥比例(底追比例为5∶5或3∶7),将目前生产中返青至起身期追肥,后移至拔节期追肥;改目前生产中进行5次灌溉(底水、冬水、起身水、孕穗水、灌浆水)为3次灌溉(底水、拔节水、开花水);改传统的每次灌溉60 方水为每次灌溉40 方水,可改善籽粒蛋白质品质,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和水分利用率,减少氮素淋溶量。
该技术的适宜区域: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
技术依托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