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求各产量因素均应达到一定数量,并且这个数量既要"适宜",又要易于获得。所谓适宜,即稳妥,不因倒伏而减产,同时还要有益,即有益于协调三个因素的关系,有益于增加产量。所谓易于获得,即把握性大;措施简便易行,经济效益高。 第二,先形成的产量因素,影响后形成的产量因素的发展,而后形成的产量因素又可补偿前一因素的某些缺失。例如,小麦根、叶、蘖等营养体生长状况,又影响和决定穗数、穗粒数生长发育的作用。而当由某一因素造成的穗数不足时,往往每穗粒数和粒重则会较高些。
第三,各产量因素间又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小麦的产量虽然正比于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但又受限于一定范围内,不可能无限增长,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着矛盾。比如,穗数的提高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引起穗粒数减少或粒重降低,相反对穗粒数或粒重要求过高时,穗数往往达不到高产的要求。
因此,三个产量因素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协调发展,才能发挥增产潜力。
生产中,三个产量因素的不同组合,就会形成不同的高产类型。例如,可以通过每亩35万穗,每穗32粒,千粒重45克的产量因素组合,形成每亩500公斤的产量。也可以通过每亩55万穗,每穗23粒,千粒重40克的产量因素组合,形成亩产500公斤的产量。
第四,产量和产量因素的形成与个体、群体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例如,单位面积穗数与基本苗数、冬前茎数、最高茎数、成穗率密切相关,同样每穗粒数又与其小穗数、小花数、结实率等密切相关。因此,生产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基本苗与分蘖途径,获得相似的穗数,也可在相似的基本苗时,获得不同的穗数。
第五,小麦生产是一个有效的生产系统,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苗情发展和生育环境条件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协调各产量因素的关系,使其在协调发展的原则下,获得充分发展。
小麦的开花结实,除要求一般生育所需的光照、水分、空气热量及矿物质营养等条件外,往往在生育的某个时期,对低温和光照有特殊的要求,如果这一特殊的生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小麦就不能抽穗结实,这就是春化现象和光周期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