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现在已经知道的有20多种,其中16种是必需的营养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猛,铜,锌,钼,硼,氯。这些元素中碳,氢,氧可以由作物直接从水和大气中吸收,一般不需要施肥解决,其他营养元素需要通过施肥来给作物提供。其中氮、磷、钾作物需要量最多,称为“大量元素”;钙、镁、硫需要量较少,称为“中量元素”;铁、锰、铜、锌、钼、硼、氯,作物需要量最少,称为“微量元素”。此外,如硅,钠,硒,矾等元素对作物生长有益,称之为有益元素。 大家知道:常年不施用肥料地力就会下降。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作物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等许多矿质营养,这些养分随着作物的收获被拿走,土壤所能供应给作物的养分就越来越少,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要保持和恢复地力,必须通过施肥归还植物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以满足作物的需求。这就是施肥的最基本的原理和目的。
过去人们常说,“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认为多施肥就可以高产。实际上,这样做常常事与愿违,庄稼贪青晚熟,倒伏、籽粒瘪,瓜果徒长不结果的现象,都跟施肥不合理有关。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了解、掌握肥料使用的科学规律:
1 限制因子律和最小养分律
限制因子律即著名的木桶理论。各营养元素相对供给水平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可以形象地用长短不同的木板所组成的木桶来表示。木桶中的水量代表作物产量,木板的长短代表土壤中养分的相对供给水平。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桶板中最短的那块的长度,即产量受限制因子所制约。虽然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如果不针对性地补充最小养分,即使其他养分增加得再多,也难以提高产量,只能造成肥料的浪费。
最小养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开始的时候,氮是最缺的,是最小养分,产量水平受氮限制。氮增加后,土壤中的最小养分得到补充,产量就会提高,原来的最小养分就不再是最小养分,磷成了最小养分,产量水平开始受磷限制。氮和磷都增加后,钾就成了最小养分,产量水平又受钾限制,以此类推。所以,在严重缺钾的土壤上使用再多的氮磷肥料,作物产量也不会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上世纪八十年代用氮肥增产显著,九十年代后用磷酸二铵,现在要用含钾复合肥才能增产的原因。
2 报酬递减律
在土壤缺肥的情况下,作物的产量会随着施肥量相应增加,当施肥量很低的时候,单位肥料的增产量很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单位肥料的增产量越来越小,当施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多施肥料产量也不会再增加。反而会减少。这就是“报酬递减律”。
施肥的增产潜力并不是无限的,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就是过量施肥,必然会得不偿失。
最合算的施肥量,通常是达到作物最高产量90%-95%的施肥量。
3 营养元素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16种营养元素,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它们对作物生长的作用同等重要,作用不能相互代替。不论大量元素、中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缺一不可。即使是需要量很少的微量元素,一旦缺少,作物就会导致营养失调,轻则减产,重则绝产。例如玉米、小麦缺锌植株矮小,果树缺锌容易得小叶病;苹果缺硼果实品质下降,表现为苦痘病;油菜缺硼只开花不结籽,甚至颗粒无收。西红柿缺钙易感脐腐病,畸形果、空洞果增多。大白菜缺钙表现为“干烧芯”。这就是为什么不能只用单一元素肥料,而要根据作物需要,平衡施肥的道理。
此外,平衡施肥还要考虑养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吸收的离子养分之间的作用,分拮抗和协同两种。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某一离子存在,能抑制另一种离子的吸收;拮抗作用主要表现在阴离子之间或阳离子之间,如钙离子对镁离子吸收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协同作用是指,某一离子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种离子的吸收。离子间的协同作用常出现在阴阳离子之间,如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对作物吸收阳离子有促进作用。氮能促进磷的吸收,在生产中氮磷肥配合较单独施用增产效果好,就是由于氮磷的协助作用的结果。相互间有协助作用的肥料要配合使用,而相互间有拮抗作用的肥料就要分开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