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方法 大杯伞通常采用覆土栽培法。覆土是生产成功的重要措施,如不覆土,则往往形成较长的菌柄,而难于形成正常的菌盖。
既然要进行覆土,那这土质又有什么要求呢?我们要选择火烧土、田园土或是菜园土,将其混合后在太阳下曝晒,进行全面的灭菌消毒,这项工作最好在栽培的前一个月就完成。
而在栽培前,要保证土的含水量在22%-23%。
覆土
当菌丝长满袋后,将大杯伞的菌袋搬出培养室,这时先将菌袋打开,把它的上半部分的塑料袋往下卷,使菌袋的料面充分暴露于空气中,这时,再往料面上铺一层已经经过处理的土。覆土时要粗细一次性覆,先覆粗土后覆细土。覆土厚度控制在4~5cm,要求均匀一致。覆土工作完成以后就要将其放到栽培室中了。
出菇前管理
进入栽培室到出第一潮菇,我们称为出菇前期,一般在15左右,这一段时间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湿度管理
覆土后,保持土壤湿润,以土粒捏扁不散为度。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92%~93%。
通风管理
通风管理应与水份管理配合进行,温度高于30℃以上时,要早晚喷水并打开门、窗通风,而温度低于23℃以下时,我们只能在中午期间喷水和通风。要充分保持菇房内温度,以防原基大量死亡。
温度应控制在23℃~32℃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出菇。过高时在菇房外也应该搭遮阳网。
光线管理
在出菇阶段适当地增加光照可以促进原基形成和分化,有利于提高产质量。我们就要适时地打开遮阳网,并且菇房内的窗户打开保证有阳光的进入。
子实体形成期管理
当我们逐渐地看到有菌盖形成时,这就到了子实体形成期,如果温度条件适宜,从出菇到采收一般需6~9天。可这期间我们的工作主要是进行水分管理,通常喷水量可以根据菇的大小、土的湿度和气候如何具体掌握。一般菇多,喷水就多;菇少喷水就少,晴天多喷,阴天少喷。
病虫害防治
在大杯伞的生长过程中,它的抗逆性较强,从近几年的推广情况来看,尚未发生过危害大杯伞生长的病虫害,但我们也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每个阶段都要严格把关,把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到零。在栽培期间不得向子实体喷洒任何化学药剂。加强通风换气,把握好温湿度,就一定能够保证大杯伞的健壮生长。
采收管理
当大杯伞子实体,菌盖呈漏斗形,菇体高度为10-15厘米左右,菌膜尚未破裂时,为采收的最好时期。采收大杯伞宜在夜晚或清晨进行,避免中午或午后采收。
采收时我们用拇指和食指紧握菌柄的中部,将其稍微旋转一下,然后再轻轻拔起,注意不要碰坏菌盖。这样采收并不会对它旁边生长的小菇蕾造成影响。通常每150平方米的菇房一潮可以采收鲜菇100千克。
采收后的鲜菇经过一个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出售了。我们要小心地去掉菌柄基部的一些泥土,拣出伤、残、病菇,分拣后称重或归类堆放。移动时应小心轻放。
根据国内目前的市场消费习惯,一般将大杯伞的菌盖与菌柄分开销售。用小刀将大杯伞鲜菇的菌柄切掉,菌盖上只留下约1cm长的菌柄。而切下的菌柄用小刀剥去表面坚韧的表皮后,还可以另行销售。
通常,整理后的大杯伞可供鲜销,也可以脱水加工后销售。
采后管理
大杯伞的整个生长期可以采收3-4潮菇,每潮菇相隔的时间也在15天左右。采收后应该及时地清理床面上的死菇和老化菌丝,而且还要及时的整平料面,这样预防病菌的滋生。在采收后的3 ~5天不必再浇水,让土面菌丝恢复后再喷水,控温、控湿、光照,再一次促使第二潮菇的形成,在这期间所有的管理方法和出第一潮菇时是一样的。
大杯伞,名字听起来特别,长的样子也有些怪,不过把它作成菜品,摆上餐桌可是很受欢迎的,相信日后在众多食用菌类产品中,也将是一个抢手货。 |